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

白玉京:21天5次发射,中国星网为什么这么急?

21天,5次发射,中国5组互联网卫星接连升空,这样急迫的节奏是空前的,放在过去很难想象。

21天,5次发射,中国5组互联网卫星接连升空,这样急迫的节奏是空前的,放在过去很难想象。

为什么要这么急?答案只有一个:中国星网在和时间赛跑。

白玉京:21天5次发射,中国星网为什么这么急?

星网火箭四剑客中的长征六号,固液捆绑中型火箭,一箭五星。央视新闻

国际电联之所以设下“倒计时”,是因为低轨频谱和轨道资源有限,不能让谁先报了名就无限期占着位子,于是有了硬性的部署节点:立项7年内至少要有一颗卫星入轨,到第9年时要完成总规模的10%,12年一半,14年全部到位。对中国星网来说,这份计划书里填报的是上万颗卫星,换算下来,2029年至少要有约1300颗卫星在轨,2032年要累计约6500颗,而从那以后仅仅两年时间,就要再发6500颗左右,到2034年把约1.3万颗全部部署到位。

所以我们看到,不同型号的火箭轮番上阵,文昌、太原、酒泉频繁响起点火声。卫星不再是零星试验,而是批量出厂、成组入轨,地面系统同步展开调试。整个链条开始提速,我们已经开始小步快跑,为冲刺作好准备,这是一个明显的拐点。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一次性的密集发射容易,难的是把这种节奏固化为常态。倒计时不会因为任何犹豫而停下,唯一的出路就是小步快跑,把节奏跑顺,把规模堆起来,让“快”成为一种能力。

白玉京:21天5次发射,中国星网为什么这么急?

展开全文

国际电联对于大型星座有时间节点的要求,从T0算起,分别得在7、9、12、14年达到相应的节点,注意其节点对于产能和发射频次的要求是加速度,而不是匀速。越到后面压力越大。

倒计时不是只对中国生效

倒计时不是只对中国生效,而是对所有星座统一执行。国际电联的规则设计,其本意是防止有人“圈地不种地”——先把频谱和轨道资源占住,却迟迟不部署。7年1颗、9年10%、12年50%、14年100%,这四个时间节点就像一个个门槛,跨不过去,项目就可能被削减甚至中止。

在这条赛道上,星链是跑得最快的那一个。马斯克的打法很简单粗暴:不是按最低要求来,而是大规模超额部署。几千颗卫星一口气送上去,既锁定了频谱,也把商业服务迅速铺开。今天的星链不仅在全球有广泛用户,还在战场环境中展现出了通信保障能力。它不是勉强达标,而是作为一个“优等生”提前交卷,这让同班同学倍感“压力山大”。星链的超前让规则变成了一种更残酷的现实——如果中国不能展现出持续加速的态势,就可能在频谱竞争里失去主动权。

无独有偶,国际电联打响发令枪后,和中国星网一起拼命奔跑的还有亚马逊的柯伊伯。这是一个计划部署3200颗卫星的庞大星座,时间表同样紧迫。为了追赶进度,柯伊伯在今年四月开始批量发射,目前已经有100多颗卫星进入轨道。

当下,柯伊伯的问题在于发射渠道。亚马逊自家的蓝色起源还没有拿出实用化火箭,眼下能依靠的只有联合发射联盟和死对头SpaceX。联合发射联盟的“火神”还在爬坡,且要优先保障美国太空军,真正的“救火队员”反而是猎鹰九号。贝索斯的星座,要靠马斯克的火箭来救急,这本身就很讽刺。国际电联设定的9年发射10%的节点近在咫尺,柯伊伯的时间同样不算宽裕。

白玉京:21天5次发射,中国星网为什么这么急?

柯伊伯星座野心勃勃,进度也是不容乐观。

在这场赛跑里,中国星网的处境与柯伊伯有几分相似:都面临着时间考核的压力,都需要在短时间内证明自己的产能和节奏。但不同的是,中国手里有牌:从制造到发射都有全链条的能力,这让星网不会像柯伊伯那样捉襟见肘。只要能把当下的小步快跑固化为常态,就有可能做到在倒计时的节点上不掉队。

正因如此,中国近期的密集发射才有了更深的含义。21天5发,不仅是对内的建设进度,更是对外的信号。它告诉国际社会,中国不是“画大饼”,而是已经把卫星一批一批送上去,把链条跑顺。这既是应对规则的必然动作,也是争取话语权的关键步骤。

不过,速度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可靠性和可持续性。星链之所以能超额完成发射目标,不只是因为发射快,还因为它已经建立了成熟的产线和复用火箭体系。相比之下,中国目前还处在多箭并行、临时调度的阶段。这种阶段能维持一时,却难以长期支撑。真正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是能不能把高频节奏变成工业化的常态。

换句话说,国际赛道已经拉开,中国必须证明自己能跑完全程,而不仅仅是冲几步。

白玉京:21天5次发射,中国星网为什么这么急?

星网火箭四剑客中的长八,新一代中型火箭,一箭九星。央视新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qgzj.cn/41828.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