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社交平台上,有博主对AI眼镜指示灯漏洞开展测评。图/社交平台截图
今年上半年,随着巨头和新锐们密集发布新产品,AI眼镜掀起消费热潮,而“拍摄功能”也引发隐私争议和担忧。
近日,南都记者走访深圳华强电子世界与赛格电子市场时注意到,有大量不知名品牌的AI眼镜在售,部分眼镜的拍摄指示灯可以通过镜框上的按钮“一键关闭”。另在部分电商平台,记者搜索发现,打着“华强北顶配”“某米同款”“工厂直销”标签的AI眼镜不在少数。
可见,各种AI眼镜的普及,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除了山寨AI眼镜以偷拍为卖点,即便是正规产品,某种程度上也存在隐私保护的隐患,甚至一些厂商将“指示灯可关闭”作为卖点。这使得公共场所拍摄,可能成为一个严重对立的舆论问题,继而影响AI眼镜行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
对隐私不被侵犯的合理预期
AI眼镜拍摄引起的纠纷,关键在于隐私权的法律界定。
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
隐私主要包括三大类,即私人信息,如个人情况,病历、三围、财产状况等;私人活动,如社会交往、夫妻性生活、婚外恋等;私人领域,也称私人空间,指个人隐秘部位、个人日记、居室等。
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各国所遵循的隐私界定原则是“隐私止于屋门之前”,即主要集中于对家庭内私密的保护,而公共场所“不被认为存在合法的隐私”。随着微型摄像技术的普及,令“隐私止于门前”的理念渐渐变得不合时宜。
20世纪80年代,美国法学家麦克鲁格提出“隐私合理期待”观点。比如一个人将日记藏在抽屉里,他对自己日记就是有隐私预期的。但如果,他将日记扔在大街上,做成海报,他就放弃了对日记的隐私期待。
公共场所,也可以有对隐私的合理期待。因为私生活不仅在住宅之内,也存在于外在环境之中。只要权利人相信其活动不在公众视野中,有“隐”的意思表达,有“藏”的动作,那么,就可以认为,当事人有对隐私不被侵犯的合理预期。
回到具体的场景中来,裙底显然属于合理期待的范围,从头顶往下拍,显然也属于合理期待的范围。这都是典型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行为。但是,一个女生坐在地铁座位上,男生站着,目光所及所看到的,或者他戴了一个AI眼镜,是否属于隐私的合理期待范围呢?
如果严格按照中国法律,这不是隐私。但在现在社会思潮中,对隐私的界定越来越严格。这点毋庸置疑。而AI眼镜的出现,必然会倒逼形成新的社会共识。
需要构建协同防控体系
从法律上,以拍摄隐私作为卖点的AI眼镜,可能构成“销售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三条规定,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是指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的行为。
2024年,王昌铭通过某二手平台销售加装摄像头的手表、机顶盒等窃听、窃照设备,获利1890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偷拍设备违规售卖问题长期存在且难以根治,背后不仅有法律惩戒力度不足的短板,更存在监管执行不力的困境。而AI眼镜的出现,相当于为他们打了掩护。本来在一些电商平台、社交软件上,搜索“针孔摄像头”“隐藏摄像头”等词条,会被直接屏蔽,现在则可以搜索AI眼镜来找到卖家。
对此,一方面要强化源头治理,从生产全流程搭建刚性约束体系;另一方面要填补销售环节的监管漏洞,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平台与监管协同的防控体系,切断偷拍设备产业链。
当然,行业在技术层面可能需要出台强制标准,法律层面也需补齐监管空白,产业发展方面则需重视伦理生态,尤其是大厂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尊重个人隐私。
公共场所拍摄与隐私保护难兼顾
AI眼镜,现在都有拍摄提示的设定,但某种程度上,这些措施很容易被绕过。任何计算机设备都是可以破解的,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关闭,甚至干脆在物理上弄坏。
试想一下,一个人在公共场所,面对另一个戴着智能眼镜的人,正常地看着自己,红灯也没闪烁,他该怎么办?
如果报警,查证需要花费自己的时间、耗费警力,最终只是正常角度拍摄,或者更微妙的,这个人声称只是在拍摄其他物品,只是不可避免地将人拍进去了,那么,警方是无法处罚的。
一个人故意搞坏了提示灯,但他可以说是坏掉了,自己并不知道。一个类似的情况是,车灯坏了,从来不在处罚范围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公共场所是可以拍摄的,随着大量AI眼镜进入,引发的投诉、报警的案件可能非常多,最后必须投入大量的警力去调查,而法律后果轻微。
那么,在经济上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多个场合禁止AI眼镜进入,或者进入后必须取下。这是一个更容易识别的办法,也更可行。
消费者使用数据关乎行业发展
不过,禁止也有禁止的坏处。
首先,AI眼镜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方便。翻译、导航、可以辅助残疾人出行,为盲人将画面转为文字、为听障人士将声音转为画面。
其次,作为AI的一个重要终端,AI眼镜背后是,精密制造、精密光学、视网膜投影等一系列技术。只有大规模消费级的应用,才能推动相关技术进一步发展。
在人类大脑接收的信息总量中,视觉占了90%以上。人类的这个生理特征,使得人类社会的信息,大部分都是视觉构成的,比如,马路上的各种信息。这也是为什么,自动驾驶即便加入了激光雷达,也仍然是以光学信息为基础的。
未来AI的发展,多模态的AI,仅仅靠文字输入是不行的,一定需要大量输入各种场景的光学信息。在模拟输入、实验性输入、厂家的主动输入之外,真正重要的是消费者使用中输入的各种数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产量越大,能力越强,竞争力更强,市场份额越大的正反馈循环。而在这个循环中,数据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这就意味着,当一个社会出台立法,在多个场景,严格限制AI眼镜后,就会抑制AI的数据输入,这就像挡住了AI的眼睛,限制相关行业的发展。
另一个微妙而深远的影响是:如果将一些场景视为隐私,那么,在公共场所外露隐私,最终将变为不道德的、羞耻的。这是一个逻辑上的必然。
总之,现在舆论对于公共场所拍摄的认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实际上是一种“严格且模糊的状态”。但AI眼镜,将会打破这种模糊的局面。
可以拍,还是不可以拍,这本质上是一个公共选择,建立在充分的社会讨论之上。重要的是,不能基于情绪去选择,而是要明白如何选择会产生什么影响与后果,然后再进行理性抉择。
撰稿 /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 徐秋颖 何睿
校对 /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