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空军司令员王刚中将访问巴基斯坦)
据巴方媒体报道,日前解放军空军参谋长王刚中将,率团对巴基斯坦进行了访问,并在巴基斯坦空军总部拜会了巴方空军参谋长。在此次访问中,王刚中将先是对巴空军飞行员在冲突中的优异表现给予了赞赏,称巴空军无缝整合多领域作战的能力让中方印象深刻,甚至可以将其称为是现代空战的标志。
随后,中方参谋长便开门见山表达了来意。王刚中将称,巴基斯坦空军领导层面对冲突具有非常专业的敏锐性和战略远见,这让中方对学习巴基斯坦空军久经沙场的经验产生了浓厚兴趣。简单来说,中方就是想从巴基斯坦这边,学习实战场上的经验。
对于中方的这一诉求,巴方当即就应了下来。巴空军将领先是对中方来访表达了热烈欢迎,随后便倾囊相授,将巴基斯坦空军现代部队结构、战略举措以及作战理论演变,对中方进行了一番全面汇报。同时巴方还承诺称,未来也将致力于扩大和中国在训练、技术和作战领域的合作。
对于巴方来讲, 这种对华毫无保留的做法,本质上的双方在战略利益和安全需求上的精准契合。
现阶段中巴关系的核心已是“全天候”,这就意味着双方在安全领域,早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绑定。巴基斯坦方面也深知,中国空军的实力提升,最终会转化为对印度的战略牵制,这将间接减轻巴基斯坦的安全压力。因此分享空战经验看似是在输出,实则是通过强化中国的威慑力,来为自身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外部环境。
再加上巴基斯坦的安全,高度依赖中国的“硬件支持”。在此次空战胜利中,巴方也承认中国的歼-10C就是大功臣,所以如今和中国分享经验,也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利益置换。
(被击落的印度战机)
站在中方的角度来看,此次解放军空军赴巴学习,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首先就是能获取我国武器实战化的关键数据。在五月份的空战中,巴方已经验证了歼-10CE和霹雳15E导弹的组合效能:超视距击杀“阵风”、ZDK-03预警机指挥链路抗干扰能力、无人机诱敌战术等,这些都是中式装备首次对抗西方高端战机的完整战例。巴方在冲突中总结的装备使用反馈,如导弹射程适配性等,可直接反哺中国军工企业的技术改进,使国产装备更贴合实战需求。这种实战检验—技术升级—再列装的循环,将加速中国空军装备体系的成熟。
其次,也有助于我方学习“低成本多域整合”的创新模式。上面我们也提到了,中方参谋长在会见巴基斯坦空军时,就夸赞了巴方多域整合的能力。巴空军以有限的预算,实现了预警机、无人机以及战斗机的协同作战,这种非对称的作战思维,对解放军应对台海或南海复杂局势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最后,还有助于我国强化对南亚地缘的战略辐射。
印度近年来加速推进所谓的“东向行动”和军事现代化,包括大肆采购法国阵风、俄罗斯 S-400等武器,就是试图构建起一个对中巴的双线压制。中国通过深化与巴空军合作,实质是在南亚形成“中巴协同反制”的格局。
到时候一方面,巴空军的实战能力提升可牵制印度空军资源;另一方面,中国可借助巴方的“战场感知”,包括对印度空军部署、战术习惯的了解,来完善对印军事威慑的针对性。
至于巴基斯坦这边,过去在和印度的对抗中,他们长期处于战略劣势,安全严重依赖中国支持。此次中国主动学习巴方经验,表面来看是“取经”,实际上是通过军事互信来强化战略绑定,这意味着巴方未来可能获得更多的实质性支持,从根本上缩小了与印度的装备差距。
(歼-10CE战机)
同时,向中国输出经验,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其空军实战化水平的一种方式,这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外界对巴基斯坦“仅靠中国装备支撑”的刻板印象。这么做不仅让它在伊斯兰合作组织里的军事影响力更强了,还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外交上的空间,更向印度传递了“巴基斯坦可不是好欺负的”的信号,能阻止印度想把冲突升级的冲动。
总的来说,中巴空军的经验交流,本质上是双方战略上互相需要的体现:中国需要实战经验完善现代化军队建设,巴基斯坦需要中国支持巩固安全防线。这种合作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军事交易,正在形成一起研发装备、分享经验、共同承担风险的深度合作模式。
在印度加速军事扩张、西方强化对华围堵的背景下,中巴在军事上互相学习借鉴,会成为维护南亚稳定的“压舱石”,也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安全合作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复制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