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AI专业毕业生求职记:名校博士offer拿到手软,双非生无奈做外包测试;热招岗位从模型转向应用

出品|搜狐科技作者|郑松毅 常博硕编辑|杨锦AI浪潮翻滚,席卷无数人命运。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郑松毅 常博硕

编辑|杨锦

AI浪潮翻滚,席卷无数人命运。

硅谷天价年薪“AI顶尖人才战”打得火热,国内越来越多的AI专业学生也正结束学业,即将踏入工作岗位。

2018年,国内35所高校率先取得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资格,大多为饶有实力的985、211院校。此后,高校纷纷开设AI相关课程,从双非一本到二本,甚至到三本和专科院校,谁都不想成为时代的“门外人”。

选择一门专业,就像一场下注,在翻开牌面之前,尽不知结局如何。

正值2025年毕业季,搜狐科技与几位AI专业的毕业生聊了聊。作为“先吃螃蟹”的第一批AI专业毕业生,是否真的踩中了时代红利?

1

贾雯

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博士

拿到3份offer

今年6月,贾雯(化名)戴上博士帽,正式从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毕业,迈向了人生下一站——职场。

出于对神经网络和计算机视觉的兴趣,早在ChatGPT激起AI浪潮之前,贾雯就已经开始研读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专注于不同项目和实习体验。

在复旦大学,贾雯就读的是人工智能细分方向,所在的实验室专注于持续学习范式研究,具体应用的一个场景是步态识别,简单说可以通过视频中行为人的动作识别出身份,灵感来源于《碟中谍》电影。

展开全文

关于毕业后的打算,贾雯想得很清楚——“选择一家有试错空间的企业,继续做科研类的前沿探索工作。”

在毕业前一年的秋招,习惯于提早规划的贾雯,已然花心思开始优化个人简历,并仔细筛选心仪岗位进行投递。

相较于别人的“海投”,贾雯只投了15家单位,包括互联网大厂、中厂,以及隶属于企业旗下的研究院。

在贾雯看来,精准投递而非“海投”的好处在于,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准备简历内容,让个人学习和项目经历与岗位适配度更高。“后来和HR聊下来,这是非常关键的筛选第一要素。”她强调。

得益于优异的学术背景与项目经历,offer(录取书)并没有让贾雯等太久。

3个月的时间,除了有三家公司的笔试时间是冲突的,其余的贾雯都收到邀约并完成面试,最终收获3家心仪offer,大厂与研究院均在其中。

出于对科研自由度的向往,贾雯的最终选择是从事研究院的大模型算法研究岗。在她看来,“相较于在大厂中做科研项目的不稳定性,研究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人工智能作为近两年的热捧专业,社会上一直传有“毕业底薪50万”的说法,不少人称之为“黄金专业”。

对此,保持低调的贾雯并未对薪资吐露太多,只提到,“毕业50万年薪的确是现实中存在的现象,也有优秀毕业生拿到的offer年薪百万,前提是自身能力过硬。”

谈及对当下就业市场的观察感受,贾雯仍认为计算机和AI相关专业是当下最容易找工作的。“AI热潮并未降温,前两年的岗位倾向于基础模型研发,如今在向AI应用侧倾斜。从细分岗位来看,AI算法和研发工程师的岗位待遇平均会比传统SDE工程师高一些,但确实竞争很激烈。”贾雯说。

面对近几年高校新开设的AI专业,不少新生在做选择时感到纠结。

贾雯的建议是,如果想走的长远,在本科阶段建议先选择传统计算机专业,学习计算机原理和基础架构等课程打好基础,研究生之后可以结合项目再学习AI课程。“就像DeepSeek的成功,也并非仅靠AI算法优化实现。”

2

陈琦

浙江某二本院校人工智能专业

投了200份简历,零offer

如果说名校博士生承受的是职场的竞争压力,那么普通院校的毕业生,要面对的则是更现实的问题——如何能先找到一份工作。

陈琦(化名)高考成绩平平,对人生规划也是毫无头绪。在志愿填报之际,父母建议“人工智能是发展趋势,毕业后好就业、薪资高。”

在这几句模糊建议下,陈琦进入了浙江一所普通二本院校,就读人工智能专业。

在陈琦所在的院校中,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方向与传统计算机专业存在区别。计算机网络、组成原理等基础知识课程均不在培养计划内。人工智能专业会偏向于学习一些算法理论专业课,比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等。

然而,在毕业之际,没有论文也没有项目经历的他,很快陷入迷茫,找工作面临困境。“课程太宽泛,了解到一些基本框架,但不过是浅尝辄止,难以运用到项目当中去。”陈琦说。

“投了200多份简历想找AI相关岗位,一直无收获,联系面试的都很少。AI岗位的门槛高,本科AI专业没有竞争力,基本都要研究生和博士。很多找不到AI相关岗位的本科生,最后会考研或选择其他岗位。”

如今,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的陈琦,已然放弃执着于找AI岗位的念头。在身边人的引导下,他已经想通,备战考公。

和陈琦同为AI专业的寝室舍友有5人,面临同样的问题,其中一位找到了一份软件测试的工作,另外有人选择去考公务员,还有人做了销售。

“毕业直接找到AI相关岗位的目前还没听说。”陈琦回忆说。

3

王然

保定理工学院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专业

投了2000多份简历,转做软件测试

遭遇困境的还有来自保定理工学院的王然(化名),学习的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但学校属于普通三本,教育资源有限。

尽管王然挺早就开始找工作了,简历一共投了2000多份,但直到最后,找到的工作也并非是预想的AI岗位。

无奈之下,他只得暂时接受了基础软件测试员的offer,这份工作,还属于外包岗位。

从市场数据来看,根据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算法研究岗和应用开发岗的学历门槛较高,要求应聘者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均超过40%,产品经理和实用技能岗也有相应要求。

AI专业毕业生求职记:名校博士offer拿到手软,双非生无奈做外包测试;热招岗位从模型转向应用

纵观AI赛道的择业现状,称得上是门槛不低的“修罗场”。

4

硅谷同此凉热

AI毕业生的就业撕裂现象,不仅存在于国内,在科技胜地美国硅谷同样如此。

别看Meta、OpenAI开出上亿美金的天价年薪,抢顶尖人才“打得火热”。但对普通毕业生来说,就业情况并非绝对乐观。

根据newyorkfed.org的官方统计,在AI光谱的另一个方向,计算机专业的失业率(6.1%)已经是艺术专业(3.0%)的两倍。

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正在研读机器学习的博士生张桐(化名)向搜狐科技介绍,“之前想找份实习工作,但并不顺利,直到在ICML(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发文,才获得一些机会和HR交流。”

“博士尚且这样,不知道硕士和本科生的情况会不会更差。现在企业只想要顶尖人才,普通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张桐说。

美国杜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杰出教授陈怡然表示,“现在属于‘顶层人才通吃,底层艰难前行。’普通人哪都不缺,再加上AI编程等技术发展,基础研发工程师的岗位面临挑战。”

此外,纽约大学的毕业生Emos Ker观察发现,“尽管LLM(大语言模型)非常热门,但对于员工的专业水平都要求更高。在一摞简历中,雇主往往也只会雇佣资深的大型科技公司员工,而非新手毕业生。”

“的确找有2-5年工作经验的员工会更理想。”身处硅谷的Lookr.fyi创始人&CEO李煜琪表示认同。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AI的出现,显然已经吸引包括学生在内的大批观望者下场。

作为AI时代的“种子选手”,在浪潮的喧嚣下,仍有无数人在等待倾听时代给出的答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qgzj.cn/36258.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