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俄乌战局新爆点:老挝派50工兵助俄排雷,美国欠的血债藏不住了?

乌媒《基辅独立报》消息称,乌克兰国防情报总局近日抛出一则“重磅指控”:俄罗斯正以“人道主义”合作为名,秘密拉拢老挝参与俄乌战争。

乌媒《基辅独立报》消息称,乌克兰国防情报总局近日抛出一则“重磅指控”:俄罗斯正以“人道主义”合作为名,秘密拉拢老挝参与俄乌战争。

据称,老挝已同意派遣50名工兵前往俄边境库尔斯克州,协助清除地雷,同时为受伤俄军提供免费医疗康复。

消息一出,西方媒体迅速将此事与朝鲜援俄相提并论,暗示东南亚或成俄罗斯“新兵源地”。

然而,这一指控的漏洞显而易见:

俄乌战局新爆点:老挝派50工兵助俄排雷,美国欠的血债藏不住了?

一方面,50人的非作战工兵队伍,规模甚至不及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零头;另一方面,老挝政府始终强调中立立场,其行动限定在人道主义范畴,与朝鲜直接提供武器的性质截然不同。

更讽刺的是,乌克兰及其西方盟友对老挝的施压。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日本和乌克兰多次要求老挝加入对俄制裁。这种要求对老挝而言近乎荒谬——当年向老挝倾泻2.7亿枚炸弹的美国、曾殖民老挝的日本,以及自身依赖西方军援的乌克兰,谁都没有实质性帮助老挝解决未爆弹问题。

美国若真关心地区安全,就该全额承担排雷费用,而非一边克扣赔偿金,一边要求老挝“选边站”。

说到老挝的“排雷专业户”身份,源于人类战争史上最密集的轰炸之一。1964至1973年,美军为切断越南“胡志明小道”,对老挝实施58万次轰炸,投下2.7亿枚集束炸弹,其中30%未爆,约8000万枚至今深埋地下。

俄乌战局新爆点:老挝派50工兵助俄排雷,美国欠的血债藏不住了?

展开全文

这些炸弹每年造成上百人死伤,并锁死了全国25%的耕地——农民不得不以“锄头试探土地是否安全”的方式耕作。

尽管老挝自1996年起系统性排雷,但进展缓慢。按当前速度,彻底清理需耗时百年。美国直到2016年才象征性赔偿9000万美元(分期支付),这笔钱甚至不够清理一个省份。

也正是这种绝望处境,让老挝将目光转向中俄。

相比之下,中国在援建中老铁路前,耗时3年清理沿线未爆弹;俄罗斯近年也与老挝开展联合排雷行动。这种对比让老挝更倾向与中俄合作。

今年3月,俄罗斯与老挝签署军事协议,承诺协助排雷并举行联合军演。6月,俄外长拉夫罗夫公开感谢老挝对俄军伤兵的医疗援助。

这种合作本质是“双向交易”:俄罗斯提供排雷技术支持,老挝则以医疗康复服务回报。

对老挝而言,这是无奈却现实的选择。其GDP不足200亿美元,军人月薪仅200美元左右,而俄罗斯提供的排雷培训和医疗合作项目(如派遣工兵月薪可达2000美元)极具吸引力。

俄乌战局新爆点:老挝派50工兵助俄排雷,美国欠的血债藏不住了?

更重要的是,老挝急需外部力量帮助解决未爆弹问题——美国长期缺席,而中俄是少数愿意提供实质性援助的大国。

这种“互助模式”,在俄乌冲突的敏感时刻,却被乌克兰渲染为“外国军事介入”。

乌克兰炒作老挝议题,实为转移国内压力。近期俄军攻势加剧,乌方需将国际视线引向“俄罗斯拉拢盟友”的叙事。

但这一操作暴露了西方的双重标准:韩国向乌克兰提供火炮和弹药被视为“正义支持”,而老挝的排雷合作却被污名化为“助纣为虐”。

而老挝这个GDP不足200亿美元的小国,既需要俄罗斯的排雷技术支持,又不敢得罪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其外交表态始终谨慎:一方面称对俄援助纯属人道范畴,另一方面拒绝公开批评乌克兰。这种走钢丝策略,恰恰反映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困境。

即便老挝真向库尔斯克派遣工兵,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价值。

俄乌战局新爆点:老挝派50工兵助俄排雷,美国欠的血债藏不住了?

50人的排雷小组对战场影响有限,但俄罗斯可借此传递“国际支持”的政治信号。更深层的意图,可能是测试西方反应——若老挝未被严厉制裁,更多发展中国家或效仿这种“非军事介入”模式,西方主导的制裁体系或将遭遇更多漏洞。

潜在效仿者包括柬埔寨(遗留500万枚未爆弹)和伊拉克(美军遗留大量集束弹药)。

未来局势走向取决于三重变量:

一是老挝国内经济压力会否迫使其扩大对俄合作,2000美元月薪对人均月收入不足200美元的老挝军人极具诱惑;

二是俄罗斯能否将“工兵派遣”转化为更深度的军事绑定,例如以排雷技术交换老挝开放军事基地;

三是美国会否因“东南亚失守”的焦虑加大施压,甚至重提排雷援助作为筹码,但历史表明其承诺往往口惠而实不至。

俄乌战局新爆点:老挝派50工兵助俄排雷,美国欠的血债藏不住了?

但无论如何,小国的命运再次证明:当大国撕扯世界时,弹痕累累的土地上,从来不会有真正的中立,只有被迫的生存抉择。

老挝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冷战遗留问题仍在毒害当代国际关系。美国拒绝为历史罪行全额买单,俄罗斯则将人道需求转化为地缘筹码。

全球60多国饱受未爆弹之苦,从柬埔寨到伊拉克,这些国家都可能成为大国博弈的“人道主义战场”。

更值得警惕的是,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对小国的苛刻要求——既要求它们“选边站”,又拒绝解决其生存困境。正如老挝农民用锄头试探炸弹的悲壮场景:有些伤害需要比一个世纪更久来愈合,而有些炸弹,直到今天仍在引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qgzj.cn/35668.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