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赵明国、常琳、张正涛、王启舟深度对话: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还需长期积累,当前急缺交叉学科人才

5月17日,由搜狐主办的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多位院士、科学家与产业界人士齐聚一堂,激发智慧的深度碰撞,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

5月17日,由搜狐主办的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多位院士、科学家与产业界人士齐聚一堂,激发智慧的深度碰撞,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

本届论坛线上线下结合,开启全天的思想盛宴。在下午的现场环节,由初心资本合伙人许旸洋主持的《人形机器人“进化”论》圆桌论坛上,嘉宾们结合产业实践与学术研究,勾勒出机器人行业的图谱。

针对商业化落地现状与争议、人才培养等等公众关心的话题,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常琳,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灵宝CASBOT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正涛,宇树科技副总经理王启舟展开了深度交流。

赵明国、常琳、张正涛、王启舟深度对话: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还需长期积累,当前急缺交叉学科人才嘉宾由左至右分别为常琳 赵明国 张正涛 王启周

主持人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人形机器人是否存在泡沫?商业化节奏如何?

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常琳称,人形机器人是否存在泡沫取决于其是否有用,能否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创造价值,亦庄马拉松将机器人拉到现实是其走进大众的必经之路,这一核心问题无需回避。

展开全文

清华大学赵明国认为人形机器人发展需长期积累,类比自动驾驶需要20 年周期,保守估计也至少要10 年。“公众不要有那么高的预期,明天机器人可以走进家庭,像买电视机、冰箱一样,这些活动需要对齐。”赵明国强调。

灵宝CASBOT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正涛从学科交叉、产业落地等方面介绍了他的观点。张正涛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产生的大装置,这是它的价值牵引。

产业落地上,他认为,产业对人形机器人态度开放,当前整机自主决策能力不足,需通过遥操、手眼协作与传统视觉伺服控制结合。他认为随着数据积累,未来1-3 年该领域将产生质变,且实现质变的形态不一定是双足,类人形或轮臂式机器人也可能成为突破方向。

宇树科技副总经理王启舟则表示,宇树从早期无客户仅面向高校研发,到如今在电力、化工等领域应用,用九年时间证明了自己。

谈及资本情绪与融资环境的变化,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常琳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张正涛均感受到显著转折。常琳指出,从 2022 年国家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继 PC、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下一代颠覆性产品”后,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地方政府将其视为拉动产业链的制高点,各地争先恐后布局。

当主持人问到人形机器人的人才培养时,清华大学赵明国和宇树科技副总经理王启舟分别从学术视角和产业视角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赵明国、常琳、张正涛、王启舟深度对话: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还需长期积累,当前急缺交叉学科人才宇树科技副总经理王启舟

王启舟透露,“王兴兴总前几天在一个会议上说到宇树非常缺人,各方面都缺。一开始我们讨论过,人形机器人因为是交叉学科,包括本体,包括AI,包括感知,甚至一些前沿的新材料各种领域,都需要去投入人去研发,让它达到比较好的状态。”

王启舟表示,宇树这么多年一直比较偏好有一些动手能力,更愿意去做一些新的技术尝试、学习、研发,甚至能够去动手参加一些比赛的人才。

清华大学赵明国认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爆发以AI为背景,具身智能成为重要方向,中国在这方面具有显著人才优势,全球机器人领域70%的研究人才为华人,做具身智能卷得最厉害的也是以华人为主。

此外,他还提到,国内低成本机器人平台(如宇树产品)更形成 “无限开火权” 的试错优势,降低实验门槛,加速人才培养。

但他也指出,国内存在“不太会做0到1”的问题,偏向“1到10”的跟随式创新,在脉冲神经网络等底层技术和通用AGI的深度思考层面缺乏原创性突破,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除本篇外,搜狐科技还将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呈现嘉宾们关于前沿科技发展的洞见和思考。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专题报道。

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专题PC端

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专题WAP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qgzj.cn/28541.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